在《圣经·旧约·利未记》中,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命令他杀了自己的儿子作为献祭。
上大学时,我曾和王铁柱深入探寻过自己属性的成因。(论大学生有多闲)
关于我的那部分之前已经写过,最近整理旧电脑偶尔翻到以前写关于她的,也分享出来与大家探讨。
她跟我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在这里复述给大家。
在王铁柱初中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规律,叫做“名列前茅父母必吵架法则”。
这个名字是她自己起的,大概意思是说,只要一段时间内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稳定在年级前五名,她的父母就会开始吵架,感情不合。
有时甚至只是因为饭后谁洗碗这样的小事,最后也能吵到一方离家出走,甚至大打出手。
而一旦王铁柱的成绩出现波动,例如月考没考好,掉出了年级前100,父母就会变得非常紧张,甚至于可以说是团结一心。
他们会齐心协力地去找出王铁柱成绩下滑的原因,父亲去打听她有没有被欺负,母亲去寻找她早恋的痕迹,双方沟通默契,心有灵犀,绝不会再去为了什么“谁洗碗”而吵架。
长此以往,王铁柱甚至学会了主动调控自己的月考排名来牵扯父母注意力,一个学期6次大考,尽量考成3次前,两次中,一次低,这样的节奏最能确保家庭和睦。
可以说,王铁柱主动将父母的感情危机转移到自己身上,让父母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问题,从而缓解家庭压力。
有效,但是很怪,对吗?
怪异之处在于,父母的感情问题本来是他们俩个需要去自行解决的,但王铁柱却认为这是她的责任范围,她需要用自己的“牺牲”来帮助父母度过危机。
换言之,王铁柱成了父母转移矛盾的“替罪羊”,而且是主动、心甘情愿成为的。
我记得当我和她说“替罪羊”这个词的时候,她愣了很久。
她说她每次和别人讲自己“控分以解父母之仇”的故事时,别人都说她“好懂事”,只有我“狗嘴里吐不出一点象牙。”
当时我的知识还不够,只有个大概感觉却不能为她细致分析,直到遇见了更多相似的人,看过了更多专业的书,我才100%确定,我就是那只“狗嘴”…
哦不…
她就是那只“喜欢在关系里主动揽责的替罪羊。”
在《圣经·旧约·利未记》中,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命令他杀了自己的儿子作为献祭。在亚伯拉罕准备执行时,天使出现阻止,救下其子。
亚伯拉罕
但上帝命令已经下达,不可违抗,怎么办呢?于是,亚伯拉罕便抓来一只山羊杀了,代替儿子献给上帝,这只无辜的羊就成为了后世典故“替罪羊”的由来。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关系里才会出现“替罪羊”?
当关系中存在权威的,不可质疑的权力时,便会出现替罪羊。
一如上帝命令的不可违抗性,在幼时的王铁柱那里,父母的行为话语也是绝对正确不可违抗的。
她无法去和吵架的父母说谁洗碗是对的,谁洗碗是错的,她作为小孩无法挑战权威,所以只能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通过“别吵了,我来替罪”的方式来完成对家庭关系的修补。
她和我说自己有一次考的出乎意料地差,被父母混合双打,她看到父母合作默契,一个负责控制,一个负责输出,母亲打急了,父亲还去安抚母亲,让她别气坏了。
她说那时候她还挺自豪的,觉得他们还懂得关心彼此,婚姻就还有救,自己这顿打不算亏。
没错,这顿打竟会叫她开心。
这也是我觉得她的sub倾向形成的关键性格所在——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她发现可以通过自己受苦让关系变好,那么她一定会选择去做。
她曾经谈过一个毫无bdsm倾向的男朋友,换言之,是没有权力不对等的亲密关系,这反而让她无所适从。
她的原话是,“他什么都不需要我做,就对我很好,我既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感觉自己不配得到他的好。”
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就处于“替罪羊”角色的小孩,长大后进入亲密关系,是非常非常没有“配得感”的。
ta们不需要论证就天然的认为自己“不好”,自己“有罪”,认为自己只有通过赎罪的方式才配得上偶尔的“一点点甜”。
我曾经收到一篇投稿,开篇就是“48号你骂我吧!我太烂了!我怎么会这么笨!”
我以为她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错事,结果看完,只不过是她给喜欢的s买衣服,结果没记住对方的尺码,买小了一号,只能退掉的故事。
甚至s也没觉得是什么大事,但她则非常焦虑,难以入睡,恨不得s把她打一顿才舒坦,而且s越不惩罚她,她就越难安,越觉得自己配不上他,愈发想要找人降下罪责。
我非常确定她不是故意犯错寻求惩罚,因为我在王铁柱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特质。
她从小养成了维护关系权威性的习惯,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被规训,她总会把关系中产出的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揽到自己身上,通过成为关系中的“不祥祭品”来获得自己的价值——“你看,没有我的牺牲,这家/这关系早散了吧。”
所以和ta们相处时,有一点是反直觉的,拿我和王铁柱来说,如果我做错了事,我可以和她客观地沟通哪里做的不对,哪儿下次可以做的更好,但我不能和她道歉。
并非是我不想和她道歉,是我被禁止和她道歉。
因为我每次和她说对不起,她都会经历巨大的沮丧和失落。
她会觉得自己太没用了,没用到居然要靠我道歉来弥补关系,她会觉得我剥夺了她“替罪羊”的身份,将她赶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因此她常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就事论事,讨论哪里错了就行,不要和我道歉。”
王铁柱曾经跟我讲过一个自己的性幻想。
是我作为她的主人犯了错,然后却强硬地和她说,“跪下,我要和你认个错。刚才是我做的不对,哎!谁让你抬头的?你给我低着头听!”说完之后再去摸摸她的头,抱抱她和她说“多亏有你啊。”
这个性幻想主打一个道歉但又不完全道。
我知道,其实她是想要甜甜的拥抱的,但她又觉得自己不配,所以才构建了一个如此别扭的场景,只有在那道歉都要被强迫跪着的颠因倒果里,她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片刻甜言蜜语。
以至于我后来总是会忍不住猜测,这是不是她童年自我“替罪”后的心理防御机制。
她也许做过这样的梦吧——
在她又一次考砸后,她的屁股被父母揍到红肿,终于实在忍不住和父母坦白,自己不是考不好,是为了这个家的良苦用心。
如每个童话里的美丽结局一样,父母听闻后先是呆坐一旁,又三人相拥而泣,戳着她的脑袋瓜说,“你这个臭丫头呀!我们真的…”
“…真的是错怪你了。”
– 完 –
PS:本文既不旨在论证“替罪羊”的经历更容易导致sub属性,也非笃信弗洛伊德的“过去决定现在”论,仅仅是一篇对过去挚友、partner的碎碎念,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写出来,可能就是想写了吧。
PPS:如果屏幕前的读者,也处于“替罪羊”的身份之中,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可以读一读下方参考资料里的文章与书目,尤其是第二个,Behary博士的《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有中文版,相信你一定能获得帮助。
参考资料:
[1]封林.家庭中的”替罪羊”[J].家庭教育导读, 2010(3):2.
[2] Behary W T. Disarming the narcissist: Surviving and thriving with the self-absorbed[M].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21.
最新评论
爸爸来了
是双呢?
很喜欢你的观点!
4年了
.
找不到姐姐
不同年齡的組合都有,也都很正常,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就我的觀點來說,如果你不想做任何事情,或是覺得自己難以接受,不必勉強,請直接跟對方說。 他並沒有權力要求妳拍照,公布任何事情,除非妳自己也同意這麼做。 對於如何更加服從這個問題, 或許你們可以暫時停止彼此的角色,談論自己能接受的底線,以及願意嘗試的項目。 這件事也能定期進行,比如每週的某個晚上,談論上週是否有任何感到不適或是不愉快的部分,以及希望對方如何表現。 妳可以表達自己已經盡力了,或是無法接受什麼部分, 也可以知道哪個細節讓對方覺得自己在敷衍,這些事情需要什麼調整等等⋯⋯ 然後,最後提醒一下,妳不必勉強自己做任何事情,包含暴露自己的隱私,除非妳同意並且信任對方, 如果你覺得他侵犯到你的隱私,或是任何過界的行為,請直接告訴他。 我個人想告訴妳,除了你們彼此都同意的時段或是情境,妳並不是無尊嚴的奴隸或是寵物, 如果發現任何不對勁或是直覺不對,也可以要求暫停或是暫時離開, 如果有不確定的地方、可以用紙張紀錄下來,並且在固定的討論時間拿出來確認。 抱歉⋯⋯,因為難得點到今年的發文,有些多餘的擔心,所以多打了點字。 我有的囉嗦,希望不會嚇到人 祝各位玩的開心
这种看法一点也不m,完全是直女对大肌肉猛男的yy。作为一个m,没有权利纠结这个,而且也不应该纠结这个吧,她们更多是得逆来顺受,甚至追求一种反差,对方明明很弱、很丑,却仍被他支配的羞耻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