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朋友们好啊,刚才有一条留言问我,48号这是发生肾磨事了?然后给我发了几张自己玩绳子的照片。我一看,奥!源濑氏佐田,他在和partner玩绳子,动作做的很好,但是不知道怎么通过绳子传递情感。塔门说,48号你能不能写一写绳缚和情感交流的具体方式,我说可以。
说完我啪的一声就站起来了,很快啊,上来就开始动笔,文思泉涌,下笔入神,但我大E了,没有保存,几千字付诸东流。看来我的笔记本电脑是有bear来,作为一台电脑,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我二十九岁的小同志。这好吗?这不好!我劝!我的笔记本电脑耗子尾汁,不要耍这些小聪明啊,小聪明,要和它的主人我,以和为贵。
不然的话!
电脑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要死机
好了好了,惩罚完我的笔记本电脑之后咱们言归正传。在许多描写介绍绳缚的文章里,我们常常看到它们会强调绳缚并不是把人绑起来这样简单的事,而是缚手和被缚者通过绳子在进行一场情感的交流。
即所谓“绳缚可以没有复杂的技法,但是不能不投入感情。”
这句话堪称拔高层次专用话术的典范,任何事物套用这句话后你都会获得一种“听不懂,但是好厉害”的感觉。
“料理可以没有复杂的技法,但是不能不投入感情。”
“练字可以没有复杂的技法,但是不能不投入感情。”
问题是你理解完这句话,获得了一些云里雾里的升华感后,做饭时还是要为应该放几克盐而发愁,练字时也还是要为落笔时抖多少腕力而挠头。
这句话并没有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它只是一句指导纲领,而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所以才会导致开头读者遇到的问题。我在学习绳缚时,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陷入了这样一个泥潭——我知道绳缚应该倾注感情,我也知道比如后首缚怎么走绳打结,但这两样东西永远像在隔河相望,我不知道该如何造一座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图片来自与FAMA的联名演出 model:夏天
最早为我的这座桥铺上第一块木板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18年在上海上绳课时,我曾向授课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做后手缚起手时,我发现有的人会从被缚者双手的上面起手,有的人则从下面起手,这两种起手是有什么门道在里面吗?
当时老师突然变得面色凝重,我意识到自己似乎问出了一个超级重要的问题,于是跟着屏气凝神等待答案。
老师思索良久,缓缓地说,“啊,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个人的习惯而已。”
我当时就想站起来打一套闪电五连鞭。
突然老师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把我喊住,说,“如果真要有什么区别的话,应该是传递情感的区别。”
“从双手的下面向上绕过绳子,绳子被缚者的手臂不用用力也可以保持平的姿态,因为绳子在下面托举着ta,这会让被缚者感受到一种支持感,信任感,一种‘I will raise you up’的感觉。”
拿竹竿做个示意,把竹竿理解成被缚者的手
“而从双手上面向下绕过绳子,被缚者需要自己用力与绳子对抗才能保持手臂的水平,否则就会耷拉下去,这会让被缚者感受到一种压制、对抗、命令和征服的感觉。”
拿竹竿做个示意,把竹竿理解成被缚者的手
“虽然只是很小的不同,但是被缚者是会能感觉到的。”
当时我听到这个答案后直接进行了一个目瞪口呆,没想到一个动作的方向不同就会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这个问题的答案像在我的天灵盖上敲了一下似的,一束光漏了进来,我貌似瞬间有点懂得怎么用绳子传递感情了。
许多人对于绳缚的想象局限于“把ta绑起来,让ta不能动”,然后绳缚就结束了,开始进行下一个sm环节或者别的什么事。
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绳缚是为了达成一种“不能动”的结果的话,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快地缩短过程,以期快进到那个结果,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一些缚手以“完成后手缚我需要10分钟,啊不,我最近更快了,只需要5分钟”这样的速度指标为技术好的象征,背后其实是这套“绳缚结果论”来驱动的。
“绳缚结果论”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仅仅是追求不能动的状态,那么用“拘束带”之类的道具可以几秒钟就完成,何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然而事实上,当天灵盖上的那束光照进来之后,我开始意识到绳缚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最早教我此理念的是来自台湾的小林绳雾老师)
图片来自绳与艺巡演,model:雅迪
当两个人决定玩绳缚,那么绳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不是从缚手的绳子绕上被缚者的身体才开始的。事实上,当我们处于那个空间里时,绳缚就开始了。
Ta或许被蒙着眼坐在那里,然后我起身去拿绳子,我的脚步声离ta渐远,又慢慢向ta靠近,这些ta都可以听得到,ta的心里会忐忑、会期待、会紧张。
这时我们其实已经有情绪在产生,对!其实绳缚已经开始了。我可以猛烈地把绳子绕向ta,让ta惊慌、失措;也可以慢慢地绕向ta,温柔、缓和;甚至我还可以突然停在半路,ta一下子听不到我的脚步声,感受不到 的位置,于是会疑惑、会不解。
虽然还没有开始捆绑,但是各种各样的情绪链接已经产生,绳缚也早已经开始了。
绳子解开的时候会有声音,或温柔或爆裂,ta的耳朵能听到;绳子本身会有气味,或远或近,ta的鼻子能闻到;绳子轻轻拉过皮肤时会痒,绳子紧紧收缩时会痛,这些ta都能感觉的到,这些都是绳缚的一部分。
绳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绳缚时,你应当考虑的是“用绳子带给ta什么样的感受”,而非“要把ta绑成什么样子。”
图片来自与FAMA的联名演出 model:夏天
张无忌对战赵敏手下时,张三丰临场给张无忌授课,要张无忌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能得“剑意”,从此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同样的,当你记得手里有绳子,眼睛总看着绳子,脑里总想着下一个结是在哪里,要怎么打,便会心有拘囿,发现自己变成了工具人,只为了绑出某一个招式而存在。当你忘记了绳子,或者说注意力可以不放在绳子上时,你和ta的情感就会像潺潺流水一样流动起来。
一个非常好用的练习方法是,在和partner实践绳缚时,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不要看绳子,定个规矩,看一次绳子就给自己一巴掌(不是)。
可以让partner帮忙监督,相信大部分被缚者都很愿意接受这样“扇自己partner巴掌”的工作。
不看绳子看哪呢?看你的partner。
最开始练习的时候,你的目光可能会有些呆滞,虽然你看着面前的partner,但脑子里还是忍不住在想接下来绳子该怎么走,没关系,坚持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情况得到了改观——你不再思念绳子,转而开始想今天晚上吃什么,昨天那把dota我表现那么叼为什么没有赢之类的哲学命题。
开个玩笑,一旦发现这样的开小差,请被缚者们直接给缚手一套“松果弹抖闪电鞭”。
事实上,当你练习到注意力可以不放在绳子上时,你需要将注意力放在ta身上,去观察你的动作给ta的反馈,是喜欢?是讨厌?是害羞?从而去发现ta喜欢怎样和绳子互动,然后不断地、不断地进行下去。
所以绳缚的结束,其实也不是以绑成某一个姿势,或完成“某一种缚”而告终的,绳缚的结束是以双方都觉得玩开心了而结束的,只要你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这个过程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在我的信念里,我始终相信绳缚是一种亲密的交流方式,它考验的不是你会多少种技巧,多少种吊缚的方法,而是你和partner彼此的信任和理解,考验你们是否能够卸下所有包袱,用绳子拉进彼此的距离,最后毫无顾忌地拥抱在一起。
图片来自与FAMA的联名演出 model:夏天
以上我写的这些,希望能给目前正在实践绳缚的人们一些有用的帮助,文章中的理念来自一项日本的技法,“一绳(ichi-nawa)”,最早教授我这样的理念和技巧的是来自台湾的小林绳雾老师。
如果觉得本文值得耗耗学习,欢迎“啪”给我一个点赞,很快啊。
– 完 –
最新评论
我
确实很纠结
我可以吗
想知道文章中的所有密码是啥?
我就喜欢四爱小说
写的真好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我理解的sm本质上还是平等的,不平等只是一种默契,否则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