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着谈管教的类型。
其中,我认为有两种类型最容易越管越糟。
分别是:
(二) 情感需求型
(三) 关注需求型
这两种表现起来有点类似,但其实不太一样,很多人可能搞混自己的两种需求,也可能同时具有两种需求。
(二) 情感需求型
这种类型顾名思义,是藉由被管教来获得情感。不论是源自于「爱之深、责之切」,还是「在意你才管你」,都是一种透过自身行为(容易是自伤)来寻求他人情感、关注的状态。
这其实不是什么很特殊的行为,不论是幼儿研究还是青少年自伤的研究,都有很多的探讨。
我并不打算深入探讨这个行为本身,也不打算评价,而是针对于「管教有没有用」的方向来看,以我个人经验而言,有很大的机率没有办法达成目标,甚至是反效果。
本来,管教作为目的,是希望能够调整习惯——再度以小M想要培养阅读习惯为例。然而当获得情感这个目的的顺为远远大于调整习惯的时候,不阅读反而成为了一种获得情感的手段。
这是很简单的酬赏机制的结果。获得快乐会强化我们的行为,所以很多培养习惯的书会说:
如果想要培养运动习惯,那每次运动完你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大脑就会被建立一个:运动完会获得快乐,我要获得快乐,所以我要运动的机制。
这种机制套用的情感型的管教,就会变成:每次不读书对方就会管我,对方管我是爱我的表现,很幸福。大脑不断强化了这样的路径,最后每当想要感受被爱,就会开始不读书。
这不是因为小M是个爱做死、讲不听、幼稚的小被,而是他一开始就搞错了自己的需求,最后大脑被强化了这一条作死可以获得爱的路径。
然而情感的表达有很多种形式,不是只有某一种行为才能表达爱,甚至,对方管你可能也根本就不是因为在乎你、爱你,可能只是想要满足自己控制欲而已。
这一类情感需求型,也很难用管教替代品来取代(注1),因为当管教项目变成一种不痛不痒的的事情的时候,对方的管教可能就没有办法形成:「爱你才管你的」念头。
对于这种类型,我想,管教没有办法当作中继站,甚至会像是饮鸩止渴一样,越管越糟糕。
我自己就有过管教对象(注2)在肚子不舒服的时候,传给我吃冰的照片,想要拿自己的筹码寻求我的关注的经验,我的回应就是:这种事情再发生一次,我们的管教关系就结束。
给予惩罚非但没有办法阻止她做这件事情,只会让他下一次想要我的关注的时候,换个方法伤害自己而已。
但同时,我也会让他知道,他需要我的时候,不需要透过这种方式,我也会在(我能力所及的话)。
注1:管教替代品:这个我在之后的文章会提到,有一些情况,可以用比较不重要的事物来当作管教的媒介,双方可以就此进行一些没有压力的管教活动
注2:彼此以达成某种学习目的为核心的关系,比如准备某场考试。不是主被、姊妹,也没有情感关系。
(三) 寻求关注型
刚刚在情感类型里面,其实也提到了很多「寻求关注」的字眼,所以很多时候,这两种类型会被搞混。
但其实他们之间有一个核心的不同,寻求关注的类型,期待的是透过管教被认同,可以说是一种:透过管教,让自己的努力被看见。
这里的关注指的是:被认同、被看见。
确实,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需要被认同的情境里,这很常见,因为被排挤、被孤立是会疼痛的,当我们感受到孤独,可能会使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升高、睡眠品质降低、免疫功能下降、产生忧虑等情形。而有些人,就是透过被认同来感受到连结。
但我要先破题,这种透过被认同感到连结、感到自我价值的情况,是没有办法满足,也不会有尽头的。而我们要与他人连结也不需要透过这种形式。
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在<被讨厌的勇气二部曲>里面提到:
> 因为认同是永无止境的。藉由受到他人称赞、获得认同,或许会在瞬间感觉到「价值」。但由此得到的喜悦等感受, 充其量不过是来自外在的东西。如果不透过他人来上发条,就不会转动,和装了齿轮的人偶没什么两样。
> 只有靠着受别人称赞才能感受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会努力追求「获得更多称赞」。那种人就这样置身于「依赖」的处境,过着永远追求,却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人生。
不过在实务上,就和罪恶感一样,我认为可以是一个过程,透过陪伴和方法,慢慢地从他人的认同走向自我认同。
况且凡事讲求平衡,要认完全不受他人影响,不在乎别人的评价,难免过于理想了。
在这里,我对N(管教对象)的做法是,当她希望我夸夸的时候,我还是会根据我自己的认知给予评价,但不论如何,我总是强调,他很棒这件事情是不需要因为我的言语很改变的。 (但我还是会给予夸夸,我就是个无情的夸夸机器人)
另外,我也会让对方每天写一件自己很棒的事情。
但,这种管教关系有很多的风险是需要别留意的。
首先,双方要针对评价标准有共识,一方认为达到A才算是好、一方认为达到B才算是好,这种认知不同的情况下,会让人越来越挫折,觉得好像永远达不到对方的期待。而当对方没有给予关注跟正向评价的时候,是否会自我放弃、找不到自我价值。
这种时候,目标有可能会悄然的被取代,从我想要达到B成就,变成了:我想要让A满意。但对方满不满意,说到底根本不是自己能共控制的。而你的价值,也不是透过对方满意来建立。
另外,也可以试着透过朋友、共同学习的团体来建立支持,然后慢慢地找到自我的动机。我跟几个不是圈内的朋友也会这样相处,我的几个学妹都被我推坑去写赞美跟感恩日记,也都会跟我分享,并且慢慢地感受到更多的自我认同。
不过,很多时候,这两种类型会完全混合在一起,所以不断的沟通是很重要,慢慢地探索自己的需求,然后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我是莫莫,这么多年以为自己只是在玩SP、玩BDSM,探索自己的性与欲望 后来才发现我只是换个地方探索自己的人生。欢迎透过卡称,认识我,也让我认识你。
最新评论
我
确实很纠结
我可以吗
想知道文章中的所有密码是啥?
我就喜欢四爱小说
写的真好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我理解的sm本质上还是平等的,不平等只是一种默契,否则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