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48老师你好,一直关注你的公众号,从8个共同关注,现在看已经有93个了,看到你的小红书想想你投稿我最近的困扰。
我最近的能量很低,一边考研一边直播(唱歌聊天)。前段时间父母把考研的事情和我的亲戚们说了,我情绪一下子有点崩溃,不知道考不上后怎么面对亲戚的盘问(在我看来是指指点点)。
直播赚不到什么钱,很消耗精力,我也越播越少。
我的本科在国内算是很不错的学校,所以我的朋友同学都在各个名校里读研读博,我不甘心自己只有一个本科学历。
和父母沟通也让我很疲惫,他们给不了我任何精神支撑,反倒是我需要经常给他们做一些心理按摩。
因为以上多方面的压力,我这半年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指引我,给我精神支持的dom。大概接触过的有两位数,但是后来我都把他们pass掉了。
他们无法驾驭我,我甚至觉得很多人还不如我情绪稳定,出现问题还经常由我来掌控局面解决问题。
这让我很疲惫,我已经习惯了push自己去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又非常向往当一个little girl。48老师,如果你能看到,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天天开心!
回答
投稿者您好。感谢您的信任,我尽量长话短说。
您困惑于如何找个dom,但我倒觉得,其实关键是如何降低自己的压力,而并非找一个怎样的dom,这些都是您用来逃离压力的方法,而不能真正地解决您的压力。
在心理学上,人的压力大致被分为两种,挑战型压力(challenge stressors)和阻碍型压力(hindrance stressors)[1]。
挑战型压力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压力模型。是指某件事虽然有压力,但人可以把它看成某种积极的挑战,以至于该压力某种程度上还会转化成动力。
比如工作之余我想去考某个证,考上之后我的薪资能涨30%,当然考不上也无所谓,于是这事对我来讲就非常有动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痛苦-良性压力模型”,由Hans Selye在1976年提出。
而阻碍型压力(hindrance stressors)则是一些对人对未来起到阻碍、限制的事物引起的压力,让人看不到希望,给人带来焦虑、抑郁。
比如工作之余我想去考个证,但我的老婆说回来你就得陪我,不允许你做任何与陪我无关的事情。这很显然对我个人发展而言就是阻碍型压力,这一概念由Cavanaugh 等人最早于2000年提出。
对于阻碍型压力,人类通常会有两种反应:
1、硬抗(grind through):我就是要学习考证!顶多睡前陪你一会,但不可能回家了就一直陪你,如果你执意无理取闹,那就离婚。
2、逃离(get away):证也不敢考,老婆也不敢忤逆,每天下班之后约俩个朋友喝点酒,说,“哎,人生无望啊。”
很显然的,投稿者在决定考研时,面临的还是挑战型压力(challenge stressors),但当父母和亲戚朋友说了这件事后,它开始向阻碍型压力(hindrance stressors)转变,因为投稿者开始顾忌、害怕考不上的后果。
她感觉自己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感觉自己已经无法push自己,想找个dom来代为push自己。
这本质上是一种逃离压力的行为,觉得自己硬抗不了,想把一部分责任分给别人来拯救自己——包括安抚自己的责任,情绪支持的责任和强迫自己学习的责任。
对此我的想法是:
1、不要逃离;
2、解决阻碍型压力,留下挑战型压力
“不要逃离”并非是不可以找dom,而是说不要把xp和人生大事混为一谈。
您喜欢做little girl,喜欢partner来扮演daddy,当然可以,也许ta会照顾你,管教你,惩罚你,但同时也需要清楚,这些是戏剧性的,扮演性的,除了你自己之外,并不会有人真的把你的学习看的如此重要。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压力大了可以去扮演little girl放松,但不要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脱给别人,也不要让寻找dom和直播占用你太多时间。
第二点,让压力重新回到挑战型。
上面的是治标,这个则能治本。
您的阻碍型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亲戚朋友的蜚语,2、同届优秀同学的peer pressure。
翻译一下就是——既害怕自己满足不了别人的期待,也害怕自己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
想抱抱投稿者,作为老考研人,每年的考研之前我都会写一篇文章给大家以鼓励,今年的小tips也虽迟但到,您面临的这俩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
首先是不要那么的完美主义,试试降低对“自己的期待”。
对自己说,“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也是不完美的,人生更是不会事事如愿。”
所以相比于可能如愿也可能失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我在考研中学会了忍受孤独,我学会了各种学习的方法,对以后的人生大有裨益,而‘考不考的上’只是学习之后一个附赠的结果。”
就拿我自己来说,检索文献的能力,创业时忍耐孤独的能力,对一件事坚持与自律的能力,几乎都是在考研过程中养成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尽人事,听天命”。
这个结论落实到方法论上,就是“分解大目标”,尽可能地设立小目标去努力,但结果怎么样,我不去管,与我无关。
比如,我分解考研这个大目标,变成一天要刷100个考研词汇,背10页政治,刷5道数学大题,最后30天每天刷一套真题等等。
分解目标后,我就不再去考虑考不考的上,而只考虑今天我的目标有没有完成。
完成了,就奖励自己一个好吃的,一集电视剧或者别的娱乐;若是没完成,那就第二天加量完成。
真的就像去年的文章写的,《考研是一场大型“寸止”》
其实考过研的都知道,心态失衡是常有的事,再次抱抱投稿者,我当年也经常在深夜里痛哭——“考不上研我就要去山里挖矿了。”
但后来我转变了思维模式,把所有的“考不上就……”都变成了“挑战自己的学习极限还蛮有意思的,每天试试比今天多背一个单词吧,看看什么时候会到达极限。”
最后,分享一句我喜欢的书,《被讨厌的勇气》里的一句话: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是为了自己的经历而活着。”
所以即便后来我读了研,我也没有从事相关的行业,我还是追随了自己的本心,坚持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这一小众领域的从业人员。
在此期间,我认识了特别多有意思的人,自己创业,去国外演出,经历了自己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人生,以至于我可以稍微有一点自豪地说,“即使我现在立刻死去,我的人生里也没有什么令人后悔的事。”
考研只是学习的结果,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应是通过考研的学习旅程掌握自己原本不具备的学习技能,然后拿着这些工具,朝着我们想要的生活进军。
愿考研的诸君们,万事顺遂,人生无悔。
– 完 –
参考资料:
[1] Podsakoff N P, Freiburger K J, Podsakoff P M, et al.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or framework 2.0[J].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23, 10(1): 16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