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48,我是个小白dom,和sub是网上认识的,现在发展为恋人关系。
最近确认恋爱关系之后,我觉得她有点粘人了,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和她视频,每天还要哄她睡觉,不然她就闹,晚回消息一分钟她就会各种瞎想。
我现在除了上班之外的时间都分给了她,没有自己的时间,这样的状态挺糟糕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
有一次跟她说她太粘人了,我压力很大,她就哭了,怼我说“相比爱我你更爱工作。”
哎,这种问题要怎么去好好沟通啊?我是真挺喜欢她的,但感觉每次聊到最后就是吵架,求48老师回答一下。
回答
投稿者您好,看完您的来稿,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你们的感情没有什么基本面上的问题,双方都很喜欢彼此。
坏消息是在相处磨合时的沟通上出了“大”问题。
但别担心,这可太常见了,因为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没有学过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导致所谓的“沟通”,到最后都会变成吵架或者冷战。
从您的投稿来看,你们之间的沟通是很“暴力”的。
我这么说您别生气。
这个“暴力”不是指您骂了她或者打了她,而是说你们沟通时全部在输出“情绪”和“评价”(例如您说“你很粘人”),而没有描述遇到的问题和你的需要。
《圣经·马太福音》里说,“我们怎样论断人,也必被怎样论断。”
如果您在沟通时选择情绪输出,那么必然也只会换来对方的情绪输出——“啊!你根本不在乎我,你眼里只有工作,工作比我重要!”
这样下来,沟通变成了情绪的碰撞,当然会演变成吵架。
那说了这么多,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件事——
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说看法”,“谈评价”,而不是客观地描述某件事。
例如:
“他好吃懒做。”
“这么做不对。”
“ta比你更优秀。”
“你应该更xxx一点,这样更适合你。”
指责、侮辱、贴标签、比较,这些全都是“评价”,而非客观描述。
评价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会让我们陷入“对错”的争执。
这时我们关注的就不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拘泥于反驳你的观点,你的评价。
“我怎么就好吃懒做了?我明明两个小时前刚洗过碗!”
“你说不对就不对吗?你法官啊?”
等等等等……
所以在和人沟通前,我们必须要抛弃这种“评论人”的思维模式,学会一种客观描述事情的方式。
例如,上文举例中说对方“好吃懒做”的这位,有可能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对方嗑瓜子搞了一地瓜子皮,“我”看到了之后非常烦,ta也不知道自己收拾,于是“我”就脱口而出——
“你真tm好吃懒做。”
但这么说极易引发争吵,最后也不一定能解决一地瓜子皮的问题。
那如果不带评价的客观描述应该怎么说?
记住一个“非暴力沟通”公式: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公式,开始练习时可以套用该公式去思考,但沟通绝非固定的公式可以解决)
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我的感受+我的需要
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我的感受+我的需要
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我的感受+我的需要
“现在地上和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皮,家里变得脏脏的,我感觉有点焦虑,可不可以请你收拾一下?我希望我们的家是干净整洁的。”
这样说是不是好多了?
同理,让我们思考,当投稿者对自己的partner说“你很粘人”的时候,在他的情绪输出之下,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是需要一点“自己独处的时间”。
所以您可以试着这样去和partner沟通:
“下班回来和你视频我很开心,因为能互相分享许多发生的趣事,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模样也让我很愉快;但每一天都需要这么做的话,我会觉得有点喘不过气,这不是因为你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上班有点累,下班后想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想要达成‘陪你’和‘独处’的平衡。如果你认同这一点的话,那也许我们可以接着沟通看‘独处’时间多久比较合适。”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的话,这套说辞是不是比“你很粘人”更容易打动对方?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
虽然“非暴力沟通”公式里是“客观描述+我的感受+我的需要”,但在实际运用时,我避免了“我需要你xxx”这种句式,而改成类似于“我请求你”的句式。
因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逻辑其实就是——不聊你,只聊我。
避免评价“你”怎么样,而聚焦于“我”怎么样。
而经常玩sm的读者都知道,“我需要怎么怎么样”虽然看似在说“我”的感受和需求,但其实是一种隐形的“命令”。
它隐含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按照我的需要做,那我就会不满、生气、伤心。
这是一种隐形却又巨大的“暴力”,或明或暗地指责/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
家长对孩子经常这么用。
“我希望你对自己有点责任心,这个要求高吗?”
“我希望你成为某某那样优秀的人,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在我个人体会和对周围人群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以下暴论:
以上句式,你对孩子用得越多,孩子的“叛逆期”就来的越早,越强烈,越无法阻止。
有点跑题了。
所以在沟通中,我们也要尽量避免使用这样的“隐形命令”,因为它天生就是招人反感叛逆的。
如果投稿者说,“我感觉压力很大,我需要你给我独处的时间。”
那么他的partner很可能逆反心就上来,“行啊,想独处是吧?我再也不找你了。”
这样沟通又会倒向另一个极端——冷战。
相信我,把所有的“我需要”改成“我请求”,效果会截然不同。
“我需要”是说,没满足我,我会生气。
“我请求”是说,没满足我,也没关系,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我感觉压力有点大,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有没有可能每周给我留出一两天独处的时间?如果你觉得那一两天时间实在没有安全感的话,请告诉我,我们可以否决掉这个方案然后再想别的,看看能不能增加见面的机会之类的。”
这样沟通是不是对方感受也好,事情也说得明白?比单纯的情绪输出要强很多?
以上所有的沟通技巧,均来自马歇尔·卢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一书。
我在大学时第一次阅读它,它可以算得上是我的沟通启蒙书,甚至有些相见恨晚。
推荐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原书,相信一定能帮到投稿者,也能对手机屏幕前的各位有所启发。
当我们以“暴力”诉诸他人时,他人也必回应以“暴力”,而以非暴力拥抱对方,对方则亦会回以理解和拥抱。
– 完 –
最新评论
爸爸来了
是双呢?
很喜欢你的观点!
4年了
.
找不到姐姐
不同年齡的組合都有,也都很正常,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就我的觀點來說,如果你不想做任何事情,或是覺得自己難以接受,不必勉強,請直接跟對方說。 他並沒有權力要求妳拍照,公布任何事情,除非妳自己也同意這麼做。 對於如何更加服從這個問題, 或許你們可以暫時停止彼此的角色,談論自己能接受的底線,以及願意嘗試的項目。 這件事也能定期進行,比如每週的某個晚上,談論上週是否有任何感到不適或是不愉快的部分,以及希望對方如何表現。 妳可以表達自己已經盡力了,或是無法接受什麼部分, 也可以知道哪個細節讓對方覺得自己在敷衍,這些事情需要什麼調整等等⋯⋯ 然後,最後提醒一下,妳不必勉強自己做任何事情,包含暴露自己的隱私,除非妳同意並且信任對方, 如果你覺得他侵犯到你的隱私,或是任何過界的行為,請直接告訴他。 我個人想告訴妳,除了你們彼此都同意的時段或是情境,妳並不是無尊嚴的奴隸或是寵物, 如果發現任何不對勁或是直覺不對,也可以要求暫停或是暫時離開, 如果有不確定的地方、可以用紙張紀錄下來,並且在固定的討論時間拿出來確認。 抱歉⋯⋯,因為難得點到今年的發文,有些多餘的擔心,所以多打了點字。 我有的囉嗦,希望不會嚇到人 祝各位玩的開心
这种看法一点也不m,完全是直女对大肌肉猛男的yy。作为一个m,没有权利纠结这个,而且也不应该纠结这个吧,她们更多是得逆来顺受,甚至追求一种反差,对方明明很弱、很丑,却仍被他支配的羞耻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