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伪娘原先的定义,根据维基,伪娘一词源自于日本「男の娘」。
伪娘,也称伪女、男娘,是日本文化中有女孩一样女性化性别表现的男性。与单纯的男扮女装不同,后者一般没有女性化的心理。伪娘是ACG中常见的一种定型角色,在这类作品中的伪娘有进行变装而显得女性化的,也有天生就有女性化特征的。
伪娘与扶他、跨性别女性、变性人、双性人等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不一致的人群不同,他们生理上是男性,性别认同一般也为男性。
(即一般伪娘虽然有女性化的心理,但性别认同同时为男性。)
然而,定义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据观察,台湾的伪娘圈定义较偏向是「穿女装的男子」,也因为这样的定义,伪娘圈的组成包含了以下几种类型:
● 跨性别女性(transgender, 简称TS),心里认同为女性,包含已动过手术之变性者(transsexual)与未术者
● 接受自己男性的身体,没有打算动手术,但喜欢以女装示人,部分有施打/服用女性荷尔蒙
● 异性装扮(cross-dressing, 简称CD),即单纯喜欢打扮成女生的样子,心里认同为男性(此处暂不讨论恋物范畴)
另外,喜欢的样貌不直接等同特定性倾向,就像自我性别认同不与任何性倾向绑定。
亦即,喜欢穿女装≠喜欢男生或女生,一样是根据个人有所不同。
若伪娘本身心里认同为男性,而喜欢女性,即为异性恋。
若伪娘本身心里认同为女性(跨女),而喜欢女姓,则为同性恋。
不论自我性别认同为何,认为交往关系与性关系对象男女皆可,则为双/泛性恋。
当然也可能是无性恋、半性恋等可能性,此处就不多着墨。
而若为异性恋伪娘,又喜欢较为独立、强势的女性,就正好落入了四爱的范畴。
➤ 伪娘群体与四爱群体的交会
第一段曾提及,我对于伪娘群体出现于四爱社群(且人数不算少)这件事感到有些惊讶,现在想想应是源于我对伪娘群体的认识不足。
当时的我,认为大部分的伪娘群体偏向跨性别女性。
既然自我认同为女性,那么在四爱社群中应该是想扮演「攻」的角色?然而我看见的大部分伪娘在这里都比较是「受」的角色,所以在自我逻辑中产生了矛盾与困惑。
然而,之后与群组的伪娘小伙伴们聊聊,再重新去查询了关于伪娘群体的资讯、观看他们的社群也听了一些相关的podcast后,发觉自己还是有些误解。
若心里认同为男,或接受了自己男性的身体,只是喜欢穿上女装(无论是外出、或只在亲近的人面前展示),同时喜欢「女攻」,那确实与四爱群体的特质相符。
另外,关于跨性别女性的伪娘们,在四爱中的自我认同为男受这点。
我认为和他们「想要寻找的伴侣类型」有关。
虽然自我认同为女性,但希望找寻的伴侣特质,与四爱女攻的特质较为接近,因此加入四爱的社群,并且以男受的「角色」待着。
若有人看完上一段仍然不太理解,可以想像在「四爱」这个词汇、群体出现前,相信许多纯攻女生都曾经觉得「自己要是男同志中的1,事情好像就不会这么复杂了」,甚至有的纯攻女生下载过男同志交友软件,以攻的身份与0号的男同志聊天。
只是因为「想要寻找的伴侣类型」,与该群体的某些「角色」特质相符,所以这么做,并不代表这些女生就真的认为自己是男生。
同理,因为喜欢「女攻」的特质所以待在四爱群体,虽然接受了「男受」的标签暂时放在自己身上,但不代表他们认为自己是男性。
当然,这种状况的话,建议一开始就跟恋爱发展对象坦承是比较好的。
虽然这次的文章不长,但个人认为是满值得去思考与理解的一次整理。
在认真想通之后也觉得豁然开朗。
说到底,无论是四爱或是伪娘,其实都是一些人们贴在自己身上,用来更加认识自己或找寻同类、伴侣的标签,我们喜欢拥有归属感,也喜欢在锁定的范围内寻找自己的挚爱。
需要标签就贴上,发觉不需要了/他不符合你了就撕下来。
你就是你,仅仅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