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开始,先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苏苏与安安是一对相处三年的圈内伴侣。在平常的实践娱乐上两个人可以说是无比契合;在很多朋友看来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灵魂伴侣”。但一直以来苏苏却觉得有个矛盾从未被解决。
“其实有件事横在我们俩之间自始至终都没解决过,自从我认识他开始,就把他当做我的朋友甚至是家人,摆在我心中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每次我和他分享我的生活,他都很冷漠;更过分的是他从未与我交流过他的生活,似乎我们的感情还不值得。我心里的这个坎儿一直过不去”。
当苏苏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就认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已经“不健康”了。这段本应给予彼此归属与爱的需要的亲密关系已经化作一种桎梏在折磨着亲密关系中的双方,是双方在努力撕扯彼此,在这段关系中他们始终没有感到舒适。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亲密关系是需要分享生活,工作中的我们可以伪装情绪,而生活中的我们是最生动且最真实的我们,所以分享生活,对于亲密关系的双方而言,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虽然如此,但苏苏这样的经历却并不少见,伴侣关系当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问题——ta似乎从来不愿意和我分享生活,似乎关系仅仅只能停留在实践伴侣上。
“为什么伴侣不愿分享生活”那么大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亲密关系中的一方会不愿意与伴侣分享生活了呢?
或许是时间消磨了热情,或许是新鲜感褪去、“滤镜”破碎后发现真实的对方不如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又或许是双方感情中产生摩擦消耗了感情,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一定是不在乎。这种不在乎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双方关系不对等”。
所谓的关系不对等,简而言之就是双方之间的重视程度不同,就是彼此在对方心里产生一种地位差,比如故事中苏苏把安安当做朋友、家人,而安安却只把苏苏当做圈里的伴侣,这种态度的不同是由于个人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想要加以更改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苏苏跟绵绵吐槽完安安的问题之后,又忍不住为安安找着借口。
“他是不是太忙了,所以没时间理我?”
“是不是我总是缠着他实践,他不想拒绝我,但是心里又不愿意,所以就不理我了?又或者是不是我越界了呢?”
“是不是我的话题不够有趣,不够乖,总是很皮,所以他烦了,就不喜欢我了?”
看到这里,绵绵想对所有与苏苏有一样问题的大家肯定地说一句:不是大家不够好,双方的关系不对等才是“伴侣不乐意分享生活”这件事的主要因素。
当双方关系不对等时,一切问题都会接踵而来。
因为一方对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有过高的估量,那么势必会导致一方的行为侵犯另一方的心理防线。
比如苏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问到安安的生活和工作,在安安眼里,这就是一种侵犯自己隐私的行为,所以安安不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还会对苏苏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
所以,当苏苏拼命想要抓住安安时,安安却拼命想要逃离,这一场感情终究沦为了一场永远不会胜利的单向追逐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双方关系不对等的状态下双方的情感会产生危机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而言,这种行为也许是有原因的、可以理解的。绵绵也曾听过另一个故事,圈子中的一位女生曾经十分愿意和对方分享生活,但是当这段感情走向终结时,她毫无保留的分享却成了她给自己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虽然这种威胁最终被解除了,但是这个女生却再也不敢与对方分享生活了。
这种想法是难以改变的,因为她已经因为这件事而受到巨大的伤害,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大家也有相同的顾虑,在以后的文章中绵绵也会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
“如何逃离“关系不对等”苏苏在绵绵的建议下,决定和安安恳谈一番,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绵绵,他说我太敏感,想太多,天天闲的,想些有的没的,不愿意和我谈”。
这种结果其实本就在意料之中。因为上文已经提到,苏苏与安安的感情裂隙的主要原因在于关系不对等。
在关系不对等的状态下,苏苏做着巨大的努力想要靠近安安,而安安的想法却是以冷漠的态度拒绝苏苏的“侵犯”。
苏苏与安安的心里想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努力方向也是大相径庭的,在这种状况下,想要改变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十分困难。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常常会在心中绘制有一份关系“应该”如何表现的模版,但他们往往混淆了一份真正令人舒服的好关系,更多应专注在于内在感受,而非外在表现形式。
一段关系是将两个人舒服地契合在一起,并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和表现形式,更不是倒逼两个人套用现成的表现形式。要打造一段关系,只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打造属于两个人最舒适的相处模式。
苏苏与安安就是这样,他们的关系早已陷入一种“模式化的怪圈”:这段感情中的双方都感到累和窒息,两个人都想要逃离,却又都在禁锢着对方,使对方感到窒息。
如果我们正在经历这种“窒息”式的亲密关系,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质疑自己的“逃离”,不是批判自己的“窒息”,更不是给自己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而是该看一看这个疲劳与窒息的自己,问一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想一想自己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状态?而不是切断一个疲劳窒息之人的求生之路——“逃离”。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一定的摩擦是必然的,因为饶是“亚当与夏娃”式般配的爱情也必然要经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磨砺才会愈发坚韧。
当我们久经一份亲密关系时,这种亲密关系对于我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关系而已,更多的其实是一份情感上的寄托,甚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所以,饶是这份感情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痛苦,我们也不会轻易去改变或者打破这种习惯。因为如果那样做,我们要面对的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感情成本,这对我们的内心来说是一种冲击。
如非必然,其实我们是不愿意去直面它的。所以,这也是苏苏为什么始终愿意给安安时间,不愿直面问题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的确在经历一份“毁灭”式的亲密关系时,在面对这份亲密关系我们更多的是“失去自我”、“迷茫”、“彷徨”时,而我们再也找不到与对方和谐一致的某个点,那么我们应当为了自己,勇敢地离开这份不再有成长意义的感情。
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
“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亲密关系具有可替代性,用通俗的话来说,“真爱”可能不止一个,所以不要惧怕离开一段已不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无论当初有多美好,如果变得糟糕且不可改变,请毅然决然地离开。
当面对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的结束时,每个人会经历一段迷茫不安的时期,但不要惧怕,毕竟只有结束错误的感情,才能重新再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找到新的归属,获得情感的新生。
苏苏面对两难的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分开。这种分离对于她而言就像冲破一个巨大的茧,但她已勇敢地破茧成蝶,并且开始寻找一份新的亲密关系。
“如何建立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苏苏并没有急于确立下一份亲密关系,她首先做的是找寻自己并且学会“爱”自己。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那些对自身具有安全感的人,“需求”并不强烈,也就是说,这些人他们不大可能去接受某个不期而遇的人主动示好。
就像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几乎会接受任何食物,而一个营养充足的人却会比较挑剔,同样地,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几乎会接受任何一个人的示好,而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人却会比较挑剔。
此外,为了减少被拒绝的可能性,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甚至可能会从不太有吸引力的人那里寻找感觉。所以爱自己,让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是让自己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
其次,她也正视了自己的需求。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说“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换言之,这种需求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在情感需求,亦或者说是外在的生活物质需求。显然,懂得自己的需求是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建立起一段亲密关系之前,我们要正确了解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知否》中,盛家六姑娘盛明兰是活得最通透的人,她曾说“与人厮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品性的最低处”,所以,她在面对诸多求取时,守住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品行的最低处”,最终拒绝了齐元若和贺弘文,过上了自己美满幸福的人生。
在Miller的《亲密关系》中曾提到,亲密关系有六个特征: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诚度。
因此,我们真正想要建立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时,除了要做到爱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需求外,还需要做到使我们的亲密关系具有这六个特征。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我们要做到彼此了解,互相关心。这两方面看起来特别简单,但是其实在手机和网络的影响下我们大多数人相处的常态都变成了面对面玩手机,而关系融洽的伴侣,大多数能主动跟另一半分享一天的经历,主动关心对方的所思所想,关心彼此的心情,这是亲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二,我们要维持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伴侣间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生活中我们提倡独立,但在伴侣面前,更应当适当示弱,要让伴侣感觉自己被需要,我们才能保持更强的感情黏性。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相互一致性。书里提到了称谓的变化,从“我”到“我们”,标志着人际关系微妙而重大的变化。像鲁迅与许广平的信里,一个叫“小刺猬”,一个叫“小白象”,自有一种恋人间的亲昵。
而我见过的另一对夫妻,女的称对方“老公”,喊对方小名,而丈夫却只是叫妻子名字,感觉却不够亲昵。所以虽然人与人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但要有更亲密的关系,应该注意这些生活细节的融合。
而苏苏在经历了上一段失败的亲密关系之后,也真正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她认为自己应该找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新的关系中,她也适当改变了自己的依赖性,尽力寻求自己生活中的乐趣,变得更加独立从容,也正因此,她的下一段亲密关系让她感到更加舒适自然。
“怎样的亲密关系才是合适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定义就是放下所有的防卫和伪装,向他人展现真实的自己,简单的说:就是亲近和了解。
霍妮在《婚姻心理学》一书中说:“如果夫妻双方能够学会调和感情层次上的差别,理解并体验对方的感受,那么我们离真正的亲密无间不远了。”
其实,这句话运用在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都是十分适用的,因为,任何两个人都会在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心理、年龄等方面各有不同,每个人的性格等各有差异,在相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而最合适的亲密关系就是双方要有共鸣的感觉和同理心,再通过坦诚的沟通和参与,更能让人看到内心最深的本质,也只有在真诚健康的关系中,才可以达到高度的和谐和亲密。
另外,亲密关系中“亲密”两个字决定了这段关系注定会有“黏性”,我们不会再期待那种完全疏松的关系,这会让这段关系变得没有存在感。我们似乎又极为需要这样有“黏性”的关系,这种“黏性”,我把它具象为我们对彼此的某种需要、或者某种寄托,这种需要或寄托,就是依赖。
好的亲密关系需要被依赖,也需要被需要。这句话有点拗口,但不难理解。就像夫妻之间,我们好像谁也无法替代对方的角色,更不能一个人包揽所有的事情,就像女人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包揽家务,还能养育子女供养公婆,那还需要男人干什么?
参考: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最新评论
我
确实很纠结
我可以吗
想知道文章中的所有密码是啥?
我就喜欢四爱小说
写的真好
遇人不淑,看得我好难过。
我理解的sm本质上还是平等的,不平等只是一种默契,否则就不好玩了